作者:駱潤生(Lawrence)CFP®
常常會有人問我,我需要買壽險嗎?其實壽險的意義最主要是擔心天有不測風雲,我們把走得太早的風險,用一部份的收入轉嫁給保險公司。如果我們不幸走得太早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有那些呢:1.家裡面的經濟開銷跟生活費從哪裡來?2.我的家人是不是可以繼續住在目前居住的房子過以往一樣的生活?3.我所撫養的家人或父母親他們的生活費有著落嗎?4.子女的養育費用跟教養費該怎麼辦呢?還有如何支付人生最後一筆的喪葬費用?或償還貸款….為了不影響家人,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及解決的問題。而這些責任也都是我們對家人甜蜜的負荷。
但是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家庭責任。舉個例子來說,社會新鮮人:因為社會新鮮人比較沒有太多的家庭責任,一人賺錢一人飽,有些人會有背負學貸的壓力,所以壽險保障的部分大多先規劃定期壽險來轉移風險。一般而言社會新鮮人的大致上收入的分配建議30%放在生活費,30%用於房屋貸款或者是租房子,30%會放在儲蓄上面,預留10%在保險費。我們運用的是雙十原則也就是保險金額等於年收入的5到10倍,保費等於年收入的1/10左右。舉例來說年收入30萬的年輕人,一年可以規畫約3萬元的保費來買到約年收入10倍,也就是300萬的壽險保障(300萬就是預留10年生活費給家人的概念)。
那已經有家庭的人我們如何規畫呢?家庭保障的需要,最主要是因為提早身故造成的家庭財務缺口,一般而言如果平常有在孝養父母親,我們必須計算我要負擔的孝養金有多少?我該負擔幾年的家用基金呢?每月家用基金多少?我必須準備幾年?房屋貸款或其他信用貸款、車貸….等大約還有多少金額?再加上養育及教育小孩的費用,及最後的喪葬費用去計算我該買的壽險額度。
如果是已經退休或屆臨退休,孩子大了,房貸也付完了,家庭責任變少了,我們壽險額度的金額就不會這麼多了,大致上就是剩下預留最後的喪葬基金,除非我們想為子女預留資產或繳稅的現金。
然而壽險商品很多,我們該怎麼挑選呢?如果是階段性的責任,例如子女教育金,我們可以用定期壽險來規劃;如果我們有房貸,房貸壽險就是很好的選擇,這是一種遞減型的定期險,會隨著每年還款金額越來越多,定期險的保障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減輕保費的支出;另外如果您的身體狀況很好、不吸菸,優體保單也是很好的選擇方案;或者兼具保障及投資功能的投資型保險,它也具有保額保費繳交都彈性的優點,也是很適當的選擇。 保險種類很多,沒有不好的保單,只有不適當的保單。你買的保險,足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