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采蘩(保險本舖創辦人)CFP®/駱潤生(Lawrence)CFP®

 一般人買保險可能是透過認識的保險業務員規劃,但日本有一種趨勢,叫做來店型保險店舖,目前在日本已經有3000多家了,日本人很習慣地透過來店型店舖來諮詢保險相關的資訊與規劃,可能是日本人比較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個性,也可能是來店型保險用無壓力行銷的模式,比較符合人們不喜歡被推銷的天性。台灣也沒有這樣的店呢?有的,很榮幸的有機會來訪台灣第一家來店型保險店舖,「保險本舖」,我也從側面看到了客戶進入保險店舖,接受顧問諮詢的實況,以下是我請顧問徐采蘩CFP事後寫下的現場紀實:

  一位看起來約40歲的女性到店裡來,一開口就說「我要買癌症險」。

  傳統療程型的癌症險對40歲女性來說並不便宜,日額型的理賠項目也不多。我請她坐了下來,聽聽看她的想法,並了解她過去是否有買過任何保險…..。

   原來是她的家人生病了!動了手術,做了標靶治療,除了花了不少錢,三不五時還要請假陪家人看醫生⋯⋯,心疼家人身體的疼痛還有內心的恐懼和煎熬。    

   我詢問她過去買的保單內容,她滑了滑手機,進入保險公司會員專區,給我看了看內容。(真好,現在網路真發達,不用拿保單,隨時上網都看得到內容。)10年前買的保單,雖然各項商品名稱沒有出現「癌症 」二個字,但她有買住院醫療日額型及實支實付型商品,這二項如果是因為癌症住院也是會有理賠的,只是,以現在的醫療環境和技術,也許給付起來並不足以彌補她的經濟損失。

   我向她解釋她原有的保障內容,她花了多少錢,買了什麼商品,哪些能賠哪些不能賠。

   既然她在乎癌症的風險,我也介紹了幾種有關癌症理賠的商品:一次給付型(重大傷病、重大疾病)、療程型、實支實付型、長期照顧類,並說明這些商品在治療過程中(住院前、中、出院後)各可以發揮什麼功能;也介紹了終身、定期的費用差異。

   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在購買保險之前,還是必須先了解風險缺口有多少,及她願意為這個風險缺口花多少錢?保險不是買越多越好,也不應該為了買保險影響自己的生活或擠壓其他人生的財務目標。

  她補強了她保單的不足,帶著滿意的微笑離開。她說我們的說明簡單明瞭,很容易懂,她知道她該怎麼做,簽完約讓她的心裏踏實多了。 

   協助客戶買到她適合的商品是快樂的,但我看到的更多是她對家人滿滿的愛,全家人因為家人生病,關係更緊密了,這才是錢買不到的價值。

  風險管理是財務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環。保險,是風險管理的其中一個方法,但絕不是惟一的一個方法,但卻是成本最低最容易執行的方法。每個人都會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什麼會先到,打拼之前,別忘了,先做好風險管理。 說到這裡,下次若有機會經過「保險本舖」,若有任何保險的問題也可以去體驗一下這樣的服務。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