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駱潤生(Lawrence)CFP®
今天來聊聊最近很紅的一本新書,《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作者闕又上老師是華爾街基金操盤人,也是美國CFP®認證財務規劃師。幾年前我在他出第一本書之後的回臺期間認識他。闕老師豐富的投資經驗及淵博學識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對臺灣理財規劃環境及國人退休議題有著深入的見解及關懷,也是我很欽佩的。
這本書其中除了豐富的投資知識外,主要傳達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勞退自選」。這個議題在政府各部會卡關多年而毫無進展,近期又有立委提案,增訂勞退新制勞工可自選投資平台,但勞動部回應因為有近6成勞工,對自選平台的「盈虧自負」仍有疑慮,所以還須審慎評估。
目前新制勞退基金的做法,是由政府幫勞工承擔至少有兩年期定存利率的收入,為民把關立意雖好,但是卻犯了一個投資常見的迷思,那就是只著眼短期穩定,卻放棄長期成長,而反觀先進國家,大多採用開放自選標的,而且績效亮眼,台灣在這方面的牛步落後令人著急,雖然金管會日前透過「基富通」平台,試辦推動「全民退休自主投資實驗專案」是個好的開始,但其實台灣已經有「私校退撫儲金」自主投資方案的經驗,可以供參考借鏡,而闕老師在本書也提出解方供執政者思考。
「資產配置」是本書的核心關鍵,先來看看在書中「給總統的一封信」裡面有三點重要的觀察,
第一點,是1982-1990年美國通膨購買力下降的趨勢中,每三年購買力下降的幅度看來平緩並不引人注意,但九年後的購買力下降了約30%,等到民眾有感時卻已來不及規劃及反應,台灣通膨雖然相對比較溫和,但物價上漲卻也是不會回頭的路。
第二點,是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從1987年到2001年的紀錄,1987年10月19日當年號稱的世紀性崩盤,一天道瓊跌幅超過22%,如今看來也只是長期向上趨勢的一個小浪花。
我們先來小結一下以上兩點的觀察,那就是:錢會變薄,購買力持續向下;而股市短期波動劇烈,但長期持續向上。
現在遇到的困難是購買力持續向下,但是退休金卻無法與股市同步持續向上成長;所以退休金如果無法連結股市,與台灣的一流企業結合,參與國家及全球的成長,只有和銀行定存差不多的管理績效,無法打敗通貨膨脹,將會拖累退休金財源,進而消費動能萎縮,經濟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出生率,會衍生出很大的社會問題。
再來看看第三點,1926-2017年美國各類型資產成長速度,小型股成長36929倍,大型股成長7353倍,而10年期政府公債成長143倍,定存成長21倍,通貨膨脹成長14倍。
由上面的數據可以知道,美國通貨膨脹和定存差不多,而台灣的走勢也很類似,所以勞退金績效如果只比定存好一些,很難提供民眾有品質的退休生活。但政府主事者雖然知道退休金必須增長,但卻不知如何面對股市波動,因此選擇採取過度保守的策略,犧牲長期成長而獲取短期穩定,打安全牌的結果造成了現在溫水煮青蛙的局面。
第四點,從2005年統計到2019年6月,分別列出下述三種統計數據:
「兩年定存勞退保證」累計總報酬為24.73%,平均年報酬為1.54%;
「勞退新制基金」累計總報酬為46.85%,平均年報酬為2.69%;
而老師書中提供的利用25%台灣50 ETF加上75%美債的:
「保守型投資組合」累計總報酬為136.39%,平均年報酬為6.11%。透過簡單的資產配置,報酬率大勝前面兩者。
這邊做個總結,從以上四點我們了解到,長期而論我們發現一個事實就是「購買力持續向下,但股市長期持續向上」;如果勞退專戶因為著眼於短期的穩定而過度保守,導致投資績效追不上通貨膨脹,將會嚴重侵蝕到人民的退休金購買力,這是國家理財出了問題,但要如何解決呢?我們接續再來談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