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017年

因為工作的原因,

常會參加一些座談會及講座,

為的是要學習新知吸收資訊,

保持對市場的觸覺。

一般投資理財類講座大多會針對國際局勢,

總體經濟,或產業趨勢方面來做分析。

最近聽了一場知名私人銀行

提供新服務的講座,

是針對正確投資觀念來說明。

其中一些簡單而重要的觀念很值得分享。

1. 依據財務目標

設定投資計劃

賺了錢用來做什麼

很多人投資是為了賺錢,

聽起來是理所當然。

但是賺了錢用來做什麼,

就可能不那麼明確了。

所以投資是要配合人生

不同階段的財務目標來做計劃的。

例如剛出社會的年青人

可能有一些階段性目標,

例如 5 年後存結婚基金 50 萬,

10 年後購屋頭款 300 萬等。

關心穩定的現金流

屆齡退休的族群

則可能關心的是如何有穩定的現金流,

來支應退休生活所需。

有了明確的財務目標,再配合投資計畫來達成,

才不致盲目追求高報酬,而承受過高風險

如你明明只要年報酬率 10% 就可以達成目標,

但是你卻去投資報酬率 20% 的商品,

因此也承受了過高的風險,可能導致虧損,

反而使目標無法達成。

相對的過度保守而不去投資,

也無法順利達陣。

2. 要長期投資

投資人人都知道低買高賣

但沒人抓的準

長期投資是個好策略,

從 MSCl 全球股票指數,

選取兩個大泡沫破滅前的歷史高點進場,

應該是買在最高點了,

但是事實上,

於科技泡沫發生前的 2000 年 3 月底進場,

之後雖跌了約 40%,

但統計至今,還有約 3.79% 年化報酬率。

另於金融海嘯發生前的 2007 年 10 月底高點進場,

慘跌約 60%,

但之後漲回至今也有約 3.33% 的年化報酬。

台灣投資人

喜歡頻繁交易 (主動或被動)

就投信投顧公會之

「境外基金市場資訊查詢年統計」資料來看,

2008 年至 2015 年,

平均每年國人申購境外基金總額為 1.855 兆台幣。

而境外基金整個行業的淨申購,

一年只有 1600 億台幣。

代表錢能留住一年的只有 8.6%。

每 100 元只有 8.6 元留下,

這其實也是台灣金融業「手續費」亂象

所引導的短進短出,

殊不知頻繁交易不僅墊高成本,

也難享受到投資果實。

但單是長期投資也不是萬靈丹,

如國內外大公司如 Nokia,Kodak,雅芳,威盛…等。

都因產業更迭盛極而衰。

所以您必須做到第三點

3. 分散投資及資產配置

關鍵在於波動度

也許你會說,長期投資我都知道,

但真的發生重大的市場風險發生,

可能因過度恐慌而做了非理性決策,而出脫資產。

分散的投資組合才能幫你做到長期投資,

關鍵在於波動度。

如美股與多元化投資組合報酬率都是 7%,

但美股的波動度 16%,

而多元化投資組合波動度 8%。

相信低波動度下

較不至於發生因過度恐懼而錯殺的狀況。

「分散是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

所以「分散是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

可要好好利用。

但單純的分散 (如各買 1/3) 不等於是資產配置,

要有效的分散才是。

如投資學中常使用的芝加哥經濟學派大師,

馬可維兹的效率前緣理論,

在相同風險下,找出報酬最高的配置,

或在相同報酬下,找出風險最低的配置。

4. 追求總報酬

台灣的投資人,較偏愛配息率,

對高配息商品趨之若鶩。

而配息率不等同於報酬率。

常常高配息商品,會發現到損及本金的狀況。

而真正的投資贏家,

注重的則是總報酬率 (配息率+資本利得)。

配息並沒錯,是財務需求的一部份,

但只用配息率高低來挑選標的就錯了。

一般小資投資人或年輕人

可用定期定額或 ETF 配置

被動投資等策略進行,

若資產到一定水位

而自身又無暇或無能力照顧,

找一個方向正確

並值得信賴的機構及顧問來協助,

多出的時間用來專注本業陪伴家人,

不失為有效率的好方法。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