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駱潤生(Lawrence)CFP®

延續上周的主題,今天接續來分享霍華‧馬克思回答台灣投資人的五個提問:

一,後疫情時代的資產配置建議,在高通膨及高價環境下該怎麼做?

1.投資人習慣於想掌握市場時機而頻繁進出,馬克思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幫助。

2.他認為人們應該認識正常的風險態勢為何,然後再依據這個風險態勢去決定該處於什麼位置,目前他認為應該守在正常風險姿態附近。而謹慎的投資人,可傾向於防守,而非進攻。

3.不建議退出市場,也不需要特別主動積極,建議在正常到略為保守的範圍之間。在做法上可選擇更高品質的證券,更安全的公司更大的公司更強的公司。

4.在通膨和高估值的環境,如果碰到通貨膨脹,如何選擇和通膨並存的資產,舉例來說,

第一,固定收益類,可選擇浮動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顧名思義可隨著利率上升調整,而固定利率債券則是利率越高,價值反而會降低。

第二,房地產,拿建物來說,租金可以因應通膨補償調整而加以提高。

第三,其他資產類別,如木材或商品,價格會受益於通貨膨脹。

第四,在通膨時期,仍可增加收益的公司股票。

現在處於投資選擇較困難的環境,但以上都是面對通膨較為有利的選項,其實是有辦法,把通膨概念納入投資組合中的,問題要在於做多少。

5.通貨膨脹是永久性還是暫時性的沒人知道,他不會全力放在抗通膨的投資組合上。

二,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兩者的取捨,分享觀點和意見?

1.那些自稱價值投資者的人,有朝低成長公司,不是很好的公司,平凡無奇的公司傾斜的趨勢,其中,可能又特別以,估值偏低,低本益比,低股價營收比,以及低本淨比的公司為大宗,這些觀念變得根深蒂固且神聖不可侵犯。

2.其實所謂的價值投資者,並沒有什麼硬性規定,價值投資者代表的應該是價值意識常在心中,有意識地用自己的錢談一場好交易,而非付過高的價格。

3.近年來,僵化的價值投資顯學盛行,不投科技股,不投資那些外界認為很好,因此估值很高的公司,如此區別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具價值意識的投資人就該能投資科技股,或其他增長快速的標的,也要能投資本益比高的好公司,只要付出去的錢有所值就好。

4.巴菲特公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價值投資者,如他長期持有的可口可樂,及車險大廠GEICO 等股票為自己賺進大把鈔票,都是成長型公司。

5.巴菲特曾公開說過:「我們不是成長投資或價值投資者,我們就是投資者而已。」,他很認同這個看法,當一個有價值意識的投資人不等同於,這幾年常看到的,所謂墨守成規型價值投資者,因為巴菲特說:「沒有理由假定估值比率低就有助於投資成功,或高估值,就被排除投資成功的可能。」

三,我們是否擔心資產泡沫以及過度槓桿的問題?

他提醒市場一片樂觀時,就不是尋找便宜貨的好時機,通常是感到悲觀、缺乏信心並渴望退出市場時,就會碰到廉價股,

他認為目前市場被抬高了。

投資人聽到泡沫,自然就會想到破滅,血本無歸,關於是否處於資產泡沫其實已經有很多討論,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指標,像是高本益比,首次公開發行IPO變得很容易做,根本不賺錢的公司也可以IPO,或巴菲特指標過高﹙美國股票總市值,與美國GDP的比值﹚,確實可以看到一些警訊。

不過另一方面,他認為,目前還處於經濟的相對低點,經濟才剛開始要復甦,一年前在美國才經歷過史上最糟糕的一季,相信明年會有好消息,只要一直有利多進來,市場就不會大幅衰退。

他也說不吃泡沫理論那一套,以及為什麼橡樹資本還一直如常投資沒有中斷。

四,在央行貨幣政策及振興方案推動下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1.他以投資52年的經驗認為,總經宏觀問題雖足以推動市場,但沒有人知道答案是什麼,沒有誰的答案比誰的好,預測經濟和市場的運作真的很難,不像自然規律或物理定律,背後的驅動力量是,心理、情感、隨機發展、不可測的發展等。

2.市場價值與低利率息息相關,我們要體認到,通膨上升的風險,以及通膨上升會帶動利率上升,證券價格下跌,所以未來很大程度取決於通膨之後會如何發展,過去曾有過供應鏈失靈,勞動市場緊縮,以及商品市場緊縮所造成的通貨膨脹上升,

目前我們不知道通膨是否只是暫時性,還是永久,不過很顯然,不斷上升的通膨,隨之而來的利率上升,構成了,當今最大的單一宏觀風險。

3.相對的,投資人通常會預期,利率上升和通膨上升,將伴隨強勁的經濟而來,而強勁的經濟將會很大程度支援資產價值,讓下行風險受到一定限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不鼓勵大家,走絕對保守路線並退出市場,也是為什麼橡樹資本一如往常運作,而非選擇不尋常的風險規避。

4.很多機會藏在那些倍受疫情打擊的標的裡面,如大城市辦公大樓,飯店,以及實體零售房地產等,需要依賴人們聚集才能運作的部門,去年因為政府應對疫情採取的經濟封鎖措施,而完全凍結,現在雖然重新開放,但有多少比例的人會重回辦公室上班?又有多大程度能轉化為,對辦公室空間的需求?我們不知道,購物中心如此,飯店也是如此,所以其實,部分物件價格已經打折扣了,等到疫情結束後再開,很可能到了已經過度降價的程度,那就是機會所在。

5.畢竟,那些沒有烏雲罩頂,投資人相信未來很光明的標的目前都並不便宜,所以也沒有人會預期能在那些部位佔到什麼便宜。

五,最後一個問題,請給讀者更進一步的投資建議

1.他認為有兩種學習方式,適用在各種東西上面,從歷史和閱讀中,或從經驗中學習,他對經驗的定義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是經驗的來源」,換個方式說,痛苦的失敗的經驗讓人學到最多,年輕人可以從失敗中學習,因為投資這件事沒有人是永遠不會出錯的。

但不一定非得從艱困的經驗中學習,和成功的投資人聊天,也是一種方法,他很建議閱讀,閱讀可以學到很多,同時避免實際經驗帶來的慘痛教訓。

馬克思著作的兩本書「投資最重要的事」,以及「市場周期」,也是投資經典好書。他也無私跟大家分享其他的好書

「金融狂熱簡史」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教導像是市場心理,金融超載如何造成,以及如何處理等。

「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談到投資裡隨機性扮演的角色,因此,結果常常難以預測,以及,由於隨機性對投資結果有絕對性的影響,人們必須要有,結果可能不如原本期望的預期心理,需要為可能不利於他們的事情作好準備,還要理解到短期績效,可能只是隨機的結果,而非自己技巧過人,不要對短期績效過度自信,要知所節制。

「風險之書」Against the gods,談到風險,就一定得要,先了解概率背後的科學才行,因為在我看來所有風險,都是不理想結果的概率問題而已,所以要有思考什麼事情可能會發生的能力,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會是什麼,以及其他可能伴隨發生但可能性較低,甚或不太可能的事情又是什麼,必須想到這些納入考量。

「貪婪時代」Devil take the hindmost,書中解釋了,過往投資泡沫中投資人的行為和投資模式。

他跟大家分享這一些書,沒有一本是在講投資的,重點反而是,要怎麼把各種不同的東西串連起來,投資或財務分析的具體細節,可以透過學校或書籍來學習,我介紹的書主要談如何思考投資這件事特別是以投資人為主軸。

從馬克思的五個提問回答,我有幾個心得分享

1.投資要有長期思維

如第一個問題所答覆的,投資人習慣於想掌握市場時機而頻繁進出,馬克思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幫助。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Airbnb的CEO 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和亞馬遜的 CEO 貝佐斯閒聊,兩個人談到了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切斯基就問貝佐斯:你覺得巴菲特給過你最好的建議是什麼?
貝佐斯說,有一次他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而且你是世界上第二有錢的人,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地變富。」巴菲特在80多歲的身價有七八百億美元之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那麼你知道,巴菲特50歲之後掙到的錢,占他所有身價的百分之多少?答案是:99.8%。巴菲特全部身價的99.8%,都是在他50歲之後累積的。

他是長期主義的實踐者,充分的讓複利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2.不要輕易離開市場

另外個分享一個閃電理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全球各類資產都在大跌。這時很多投資人會選擇遠離市場,但其實,2008年的美國股市很多天都是大幅上漲的,甚至有人統計,整個美國股票市場上百年的歷史里截止到2018年末,單日漲幅最高的十大交易日, 2008年就佔了四個之多,而且前兩名都是2008年發生的。

所以要待在市場上,才有機會享受這幸福的閃電。

3.關於閱讀的重要性

現任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副董事長查理芒格曾說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他透過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建構出的「多元思維模型」,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質和目標的非凡洞察力及智慧。若只專一單一領域,很容易陷於「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的盲點 。

知名財金作家威廉‧伯恩斯坦在他的「投資金律」中也提到,每位投資人都該熟知的四大支柱包括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他們可以幫助你快速建立最正確的投資觀念,打造低風險且能真正獲利的投資組合。而這些知識大多都可以透過閱讀取得。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